可现实却总是是”父母付出了全部,到头来孩子却成了“白眼狼”。
这是大部分中国家庭的近况,
更是现在中国教育的悲哀。
01
俗话说“慈母多败儿”,耳听为虚,眼见为实。
去医院输液,我对面坐着一个十多岁的男生,边输液,边玩手机。 母亲在旁边陪着他,怀里搂着几个月大的小宝,费力地腾出手端着盒饭,一勺饭一勺菜,喂进男生嘴里。 男生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,饭来了,就张一下口。 可能游戏打到最重要处,男生摆摆手,示意不吃了,但母亲还是坚持把饭送到嘴边。 由于勺子挡住了屏幕,游戏输了,男生气急败坏,大声吼道:“走开,都怪你!”一把推开母亲的胳膊。 母亲一下失去了平衡,盒饭掉在地上,险些把怀里的二宝也摔了。 邻座大妈看不下去,说:“你这孩子!你妈这么辛苦,要照顾小妹妹,还要照顾你,你如何不了解体谅你妈?” 这位母亲慌忙讲解:“孩子生着病,心烦。”
十多大岁数的男子汉,母亲喂饭,不只受之无愧,还各种迁怒嫌弃,多么让人寒心。
然而,爸爸妈妈的无私,换来的却是孩子的自私。 难怪有人说,中国式爸爸妈妈最大的悲哀,是付出全部,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。
02
不少爸爸妈妈咬牙扛起生活的重担,为孩子撑起的,却是一个真空的世界。
有一期《少年说》中,有个叫叶欣雨的女生,一上台就声泪俱下,质问爸爸妈妈:“我想问父母,你们真的在乎过我的感受吗?”
“自从你们开超市之后,就一门心思全在工作上,是钱要紧,还是我要紧?”叶欣雨泣不成声,氛围陷入尴尬。 超市是家庭的经济来源,爸爸妈妈搬砖和陪孩子两难全。
面对女儿的控诉,他们一直硬撑着,强颜微笑,最后一刻终于忍不住,双双掩面抹泪。
相反,在地铁上,一个小孩子努力踮起脚,抓住拉环,咬紧嘴唇,用力维持平衡,只为支撑起倚靠在自己身上小睡的母亲。
爸爸妈妈毫无保留地付出,模糊了与子女应有些界限。
网上曾有条新闻,山西太原一位83岁的老太太,天天都在火车站坐地乞讨。
经民警调查,老人有儿有女,正是44岁的儿子李某,天天一早把腿脚不便、视力不好的妈妈送来乞讨。
王素珍已在街头摆摊缝补二十年,后来她把技术传给儿子,让他另立门户,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扎根做买卖。
04
爸爸妈妈一味付出,容易忽视原则,没办法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 不久前,有位母亲在朋友圈吐槽,目前养娃太奢侈,过个过生日,烧钱如流水。 原来,9岁的女儿参加了同学的过生日派对,父母又包别墅、又请司仪,还有豪车接送参加过生日宴的同学。 女儿回家就问母亲:“将来过生日能不能也去别墅里过?也要带游泳池的!”
母亲张口结舌,转身在父母群发牢骚:“这要花多少钱?1万块都不够吧?下周孩子也要过生日了,咱家哪儿有钱给她这么造啊!”
问题不在其他人的炫耀,也不在孩子的虚荣,而是当付出成为一种惯性,父母比较容易被孩子牵着鼻子走,丧失了成人的价值观和判断力。 对孩子不适当的需要,父母温和而坚定地拒绝,才能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。 同事的儿子11岁,近期缠着他要一辆进口牌子的山地车。 本来他也一直想给孩子买一辆自行车,但儿子说了一句话,让他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。 “我同学说,你都开这么高端的车,还不舍得给我买一辆进口自行车,这也太小气了吧?” 同事郑重告诉儿子:“我的车,是我一个人奋斗,努力赚钱买来的。以后你也可以靠自己努力赚钱,买一辆你喜欢的自行车。” 尽自己所能,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,不让孩子重复自己受过的苦,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。
但,当大家付出有形的东西越多,就越容易忽视无形的东西。 巴菲特说:“我非常感激我的爸爸,我幼时从他身上学到怎么样拥有正确的资金观。” 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才是爸爸妈妈付出的重点所在。
05
龙应台说:“所谓爸爸妈妈,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,既欣喜又悲伤,想追回拥抱,又不敢声张的人。” 爸爸妈妈对子女的付出,不忍奢求感恩和回报,却也不期望活成被子女遗忘的孤岛。 不久前,孙红雷转发的一条微博打动了无数人。
地铁上,一位老人侧身躺在儿子的臂弯里,像个孩子,舒服地睡着。
写在最后:
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:
真的的教育,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,用一朵云去推进另一朵云,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。
一个会感恩的孩子才会成为一个真的有温度的人,才会真的拥有有血有肉的生活。
愿天下爸爸妈妈,都能被子女温顺以待。